蒙古国那达慕期间,蒙古袍节也举行展示活动。蒙古袍节已经举办第11年,是推广蒙古传统文化的节日,介绍各部族服装、用品、民间艺术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蒙古国游牧文明。今年最大的亮点是在苏赫巴托广场成吉思汗雕像前展示了号称世界最大的宽18米、长14米匈奴时期款式的蒙古袍。

  在牧区,牧民穿着蒙古袍很普遍,便于生产和生活。城里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在春节和那达慕期间,为了烘托节日喜庆的气氛,才拿出来穿。经过政府多年的宣传,现在年轻人无论男女穿着蒙古袍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成为蒙古国国家名片和城乡美丽的风景。

  在参加重大活动时,穿着蒙古袍是非常重视和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蒙古国将自己国家的起源延伸到匈奴时期,推算起来,今年是立国2226年。蒙古国学者认为,蒙古袍的发展经历了匈奴和清朝两个时期,对蒙古服装服饰的影响最大。匈奴时期的服装作为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适应自身社会生活方式及所处之生活环境,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而且还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点。而清朝时期的蒙古袍,受满蒙两个民族文化的影响相互融合。清朝对蒙古的王公大臣穿着有着严格的律法,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官职均需按照相对应的等级穿戴。辛亥革命以后,蒙古人对蒙古袍稍微进行了改革,一直沿用至今。

  宽大严实,封闭性强,是蒙古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领子高,不仅可以抵挡严寒,保护脖颈,而且能够预防风吹沙灌;大襟长,且带里襟,扣子错开顶钉,撩起来不影响干活,放下来暖肚防寒;袖长裉肥,骑马不冻手,套马时胳膊可以任意挥动;下摆修长宽松,骑马既不冻膝盖,又能防止蚊虫叮咬。在特殊情况下,如轻装行进不带行李时,蒙古袍还是一件能铺能盖的多功能生活起居用品,睡觉时,“袖子是枕头,里襟是褥子,大襟是被子”。干活时,“前襟是簸箕,后襟是斗篷,怀里是口袋,马蹄袖是手套”。蒙古袍有薄厚和毛朝里朝外之分。毛朝外的皮袍厚一些,常套在外面以抵御冬天的风雪严寒;毛朝里的皮袍由于相对薄些,也柔软些,一般常在帐幕等室内穿用。  正式的蒙古袍由冠、服、腰带和长筒靴四部分组成。各个部族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款式,专业人士从服装服饰上,就能看出是哪个部族的人。无论是哪个部族,男式的蒙古袍显得更大气和庄重,女式的蒙古袍则以鲜艳为主。

  蒙古袍色彩绚丽鲜艳,既与大草原万紫千红的色调一致,也是对游牧生活简约单一的补充,更是对马背游牧、征战意外时的一种提醒。因为绚丽鲜艳的服装色彩,不仅容易将人和猎物分开,避免和减少误伤,而且还可以在牧民或战士负伤或失踪时方便搜寻和救护。

点赞(5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